12月30日,刚刚宣布定档1月23日全国上映的美食纪录大电影《味道中国》全体主创和业内专家齐聚中国传媒大学,共聊纪录片上院线的话题。《味道中国》总导演黄瀛灏、编剧兼导演金莹以及导演王冰、,在现场分享了这部历时两年辗转多地拍摄的纪录电影创作始末。《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深度解读了纪录片上院线的划时代意义,已提前看过成片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表示,《味道中国》里面的所有美食都是需要静下来品的,推荐观众去影院中寻找远去的味道。《味道中国》由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的一组“贺岁”版海报也于元旦到来之前发布,中国红配合民族特色的竹编元素,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勾起了浓浓的情绪。
主创:《味道中国》拍摄20多种美食 寻找远去和消失的味道
总导演黄瀛灏透露,《味道中国》的缘起是要做一个远去的味道和消失的味道的主题纪录片,2013年开始策划,当时的初衷就想要做碎片处理,做成一个全打通的节目。在创作上,团队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微观、动态和认知。微观不仅是细小的东西,而是关注生活的细节。人物有情绪的演变,是我们对动态的理解。最后一块是认知,有情感的寄托,有人情的寄托,更要考虑文化含量。他认为,电影就像一个极大功率的放大器,在制作的过程中,前期的策划、构思,都存在着,需要一些性的改变。影片中情感的真实度是最重要的,电影要打动观众,还是看情感的真挚度。
导演兼编剧金莹结合《味道中国》的具体创作分享了很多经验,她认为寻找到一个“有冲突”的被摄者很重要。冲突分为内在和外在,外在的冲突是指外面的有没有人跟他形成竞争关系,内在冲突是他有没有恐惧的地方,担心的东西是什么,希望有什么,这些冲突构成一个好故事的关键。
导演王冰分享了一个关于豆腐衣的故事,主人公事业失败回到老家,突然领故乡的水土才是美食的真谛,于是他扎根家乡,将特产豆腐衣热销全国。王冰认为,食物已经远远不不只是寻求裹腹的东西,它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种连接,食物提供了很多生活的智慧。
导演介绍,《味道中国》一共拍摄了将近二十个故事,其中拍了十几个手艺人,有烤乳猪,有挂面,也有江西年糕和的酱,这些纯手工的东西在今天都快要远离我们的生活了。这些手艺在市场上没有很高的地位,要耗费很多的时间,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民间手艺人的坚守。
专家:美食纪录片上院线具有划时代意义 《味道中国》值得在影院细细品味
《舌尖1》执行导演任长箴认为,《味道中国》作为首部上院线的美食纪录电影,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纪录片电影的公映,首先是对制作者的最大告慰。
他总结了纪录片院线化的两个意义:首先,纪录片是给一定的欣赏层次和有一定的心理感受的人看的,所以院线放映首先对纪录片常大的,仪式化的观影过程是纪录片最佳的欣赏方式。第二,当你要求导演把纪录片院线化以后,市场对票房有期待的,这也反过来督促纪录片品质的提升,会逼着纪录片导演进入电影的节奏,使用电影的语言。
而现场的另一位专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已经提前看过了《味道中国》的成片,她认为《味道中国》值得在影院安静地细细品位,如果现在的物质生活就像我们童年的味道还没有那么富足,没有大餐,可是正是这样的味道,是纪录片能够给予我们层面的东西,不是美国给我们的。
她强调,《味道中国》里面所有的美食都是需要静下来品的,没有一个说的是说满汉全席上的盛宴,但是它说的那个味道,只能用浸润来形容,是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通过影片中的十几道二十几道美食让我们回忆的是记忆中的家的味道,是对那个情感还非常富裕的年代的种种美好的记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