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华美食 > 正文

中华美食征服世界但为何古往今来中队却吃得很“差”?

类别:中华美食 日期:2018/1/6 18:23:35 人气: 来源:

  前不久评分触底的国产《深夜食堂》,再度掀起一个全民热议话题,一时间无数网友带着烧烤撸串,炒面肠粉要和编剧导演们聊聊啥才是中华美食。这也难怪,谁让“吃”在咱大中华早已成为一种基因,传承千年,主打美食的片子上来就拿泡面糊弄自然不够意思嘛。

  口耳相传的美食传说加上各自的亲身体验,想必每个中国人对中华美食的精深都是灰常自信的。甭管哪方面,只要“中国”和“吃的”同时提起,那都应该是色香味俱全的存在,要不怎么连神舟飞船里的真空食品也能让人看得口水直流。

  那按照最好的给军队这一铁律,中国的军粮发展也得是堪比八大菜系般的存在吧。不过,想起近代最为人熟知的中粮——炒面,却实在难以和丰富的美食联系起来。不光如此,在此之前,传承千年的中粮同样好不到哪去。中华美食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兵们的舌尖之旅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上古部落时期没有专门的军制,部落兵制下兵民不分;部落间的战争更像是集体斗殴,大家在家里吃饱了再抄起家伙去打仗,也就没有所谓的军粮,平时吃啥还吃啥,当然那会的食物来源无非就是狩猎、采摘加上原始的农作物。

  商代开始出现早期常备军的雏形,中华民族也从原来的半农半牧慢慢发展正的农耕民族。井田制下,贵族国人当兵,野人种地,兵民的区别开始泾渭分明,兵老爷们估计真的是五谷不分的主儿。

  战国时期打破井田制的开始广泛征兵,当兵之前倒是天天在家种地,可一旦征召入伍自然跟之前的贵族老爷一样,只能等着发粮,这么一来军粮就不得不开始摸索自己的发展道。

  信息发达的当下,我们可以通过镜头看到解放军炊事兵花样繁多的军营大餐;耕战一体的古代,靠民间供应军粮的大头兵们可没那么多选择。今天的军营里馒头大饼,面条米饭等主食花样繁多;可先秦至隋唐的上千年间,军队餐桌上的主食却基本只有粟(也就是小米)一种。

  主食单一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加工方法还单调的要死。今天的中餐是全世界唯一兼具煮、蒸、烤、炒的料理方法。而直到宋代炒菜的做法大规模普及之前,大兵们基本只能靠蒸煮这样古老的烹饪方法。

  这一时期的锅一般称为镬或者釜,镬与鼎类似,多为铜器;釜则常与甑合用,以陶器居多。行军锅基本只有煮器的功能,军粮的食用方法无非是把小米蒸熟辅以大豆熬成的羹汤;或者直接把小米和菜叶熬成浓粥,味道嘛也就可想而知。

  中华美食千千万,可几千年来军粮一直就是这么个德性。这也没办法,毕竟耕战一体的情形下,只有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的作物,才可能成为军粮。而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当时的北方产粮主力可都是粟米。大米受制于耕作技术和土壤条件,尚且无法大规模供应。

  据记载,秦汉时期,1 斗米的价钱可以买2.5 斗粟。孔子曾问宰我,居丧的时候“食乎稻,衣乎锦,于汝安乎”表明,那年头吃大米可是和穿锦缎一样奢侈的事,丘八们自然没这么好命。隋唐时期,凭借巨大的产量和惊人的储存期,隋20年后的贞观11年,长安府库还在吃前者留下的粟米。

  有啥才能吃啥的道理自然无可厚非,不过中国境内的小麦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出现。面食花样繁多还便于制作干粮,为啥偏要固执地喂大兵吃小米呢。这个可真不是老祖倔,发源自中东的小麦作为外来品,产量一直很捉急,在唐初还在被当做杂粮收取赋税。

  西汉灌溉技术的发展和石磨的出现,外来的小麦才得以像原产地一样被加工成面粉食用。然而据载当时的小麦“软泥少味”“黏齿不可食”,汤饼扁食之类的面食地位更像小吃而不是主食。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很,小麦更多的时候还是被整粒蒸熟煮熟,那味道可真不敢恭维。

  幸而先秦时代的战争对军粮的要求和现在不同,不用担心生个火就会挨炸。战争基本上还是会战定输赢的形式,前线后方分明,士兵们可以的埋锅造饭,吃饱了再去拼命。孙膑用减灶法战胜庞涓,佯装败退逃命照样不耽误做饭。毕竟楚霸王破釜沉舟的情形并不多见,古代战争更多时候还是“明日四更造饭,五更出营”的存在。

  战国的大争之世和西汉远征匈奴,对军粮的需求是能支撑起大兵团长期作战。军粮作为国力对比的直接体现,首要难题是解决巨大的消耗而不是便不便携。毕竟稳定的后方输送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粮食撑得住消耗。所以说,秦军天下不是靠着般的白面锅盔,而是商鞅变法后积攒出的堆积如山的粟米。

  科技水平和战争模式的双重影响,决定着军粮的面貌,事物的发展到了宋代有了新的面貌。经济中心南移让稻米解决产量问题,北方小麦的品质产量也渐渐超越粟米。大米小麦的逆袭加上炒菜的大规模普及,军队平时的伙食口感上比起单调的粟米自然好了很多。而战争形态上,几次北伐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只能无可奈何地依靠华北平原上孤悬的堡垒和屯驻京师的禁军支援进行消极防御。

  这样一来十万火急的行军日益繁多,面粉炒制而成的炒面作为干粮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明清两代亦多有使用,颇有些现代单兵口粮的味道。然而这样的单兵口粮毕竟是应急之举不能顿顿去吃。自西汉开始为解决边防驻军军粮采取的屯田制度,也就是边防军自己开荒种地,在明朝逐渐发展成为卫所制度。没事屯田种菜的大兵吃的不差,战斗力嘛却比不上自带光饼Buff的戚家军。

  食不厌精的美食一走来辉煌无限,然而军粮大产量、耐储存的特殊要求自然其发展,让更多的人吃饱远比吃好更重要。在吃的花样上一贯不讲究的世界,借助的科学分析和配比在单兵口粮上实现逆袭。再加上近代强盛国力的支撑,朝鲜战场上的美军罐头和口粮碾压志愿军的炒面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这年头流行对比单兵口粮以此决定军粮的强弱并不是很厚道。毕竟天天打仗的美国大兵靠的是如影随行的前进提供热食,而不是指着单兵口粮扛过整场战争。当年美军引以为傲的E型口粮,援助给韩国之后可是被老百姓拿去喂猪的。

  而几千年前为了解决营养和口味问题,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标配豆酱和各种腌制的鱼肉,比如在沙丘被用来秦始皇尸臭随军“鲍鱼”。供应跟不上的时候,带着“老干妈”和罐头上战场,才是中队的味蕾最爱。古代用来减少疾病和补充维生素的茶,同样为单调军粮增添一抹色彩。

  军粮自然无法做到像平日里那样精细,但并不意味着中华美食在军粮届难有建树。粟米单调称霸的几千年里,中华美食其实也半斤八两;而冷兵器时代对军粮基本只有数量的要求,让后世屯田的大兵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

  单兵口粮只是为了满足单个士兵特殊时期所需的热量,军粮的比拼更应该比比集体用品。野战伙食保障极多的现代战争中,预先加工的野战浅盘口粮无意才是军粮对比的更高境界。镜头下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空降兵13通用浅盘集体食品,同样能做到让人口水直流,要说会吃果然还得是中国人。

  

0
0
0
0
0
0
0
0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合作伙伴: 区块链 ysjqe.cn log日志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