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山西临县。晋西地区有句老话:“临县临县,十年九旱”(临县方言中,“县”读“xie”,“旱”也读“xie”,而且都是去声,听起来很押韵)。由此可知,我小时候的临县,是一个很苦的地方。掺了糠的窝窝头、玉米糁糁、高粱米高粱面是家常便饭,普通人家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白面。当然,菜就更不用提了,平常的日子里,只有土豆、红薯、胡萝卜以及用胡萝卜缨子腌制的酸菜,即使到了过年,也无非就是用黄豆换点豆腐,用土豆换点粉条,炕头上发点绿豆芽,再去集上买两颗大白菜、割二斤肉,大年初一炒几颗自己家母鸡下的蛋,这就是那时候大部分临县人家的过年伙食了。
但临县人过年的饭食中,有一家户户必有的菜—“凉菜”,堪称经典,叫我至今提起来仍忍不住口水连连。
就现在人的概念来说,凉菜是一个统称,意指所有凉拌的菜肴。但临县人的“凉菜”,就是具体的一道菜,当然,这道菜也是凉拌的。莜面开水和起,用擀面杖擀成类似切面条那样的圆形薄片,上蒸锅蒸熟,出锅切细条;土豆切丝,下开水锅焯熟;绿豆芽下开水锅焯熟;油焙豆腐切细丝。条件好的人家,还要拿块煮熟的瘦肉切丝,再买几个碗托切条。将这些所有的材料统一放到一个大盆里,撒上盐、葱花、蒜泥、芝麻,倒上陈醋、酱油、香油、芥末油,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味道就不必说了,莜面条的韧劲,绿豆芽的爽口,土豆丝的清脆,油焙豆腐的耐嚼,再加上陈醋的酸、酱油的鲜、芝麻的香以及葱花的辛和蒜泥芥末的辣,真是好吃得没法说了。
临县人好像没有不爱吃“凉菜”的。那时候,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大多数临县人家就是“凉菜”这一个菜,但量做得多,一般都是一大盆。也不用盘子碟子盛,大人小孩都用碗装,全家人各端一碗“凉菜”坐在炕上,边吃边聊。过了大年初一,亲戚朋友上门来,“凉菜”还是顿顿出现,且人见人爱,绝对的霸主地位。
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我最喜欢吃的也就是家里人做的“凉菜”,一次能吃好几碗。也曾经因为吃“凉菜”太多而撑着了,肚子疼得在炕上打滚,大人因此让我“空肚子”,大过年的,一连几天我只能看着家里人吃“凉菜”而自己喝稀饭,那种痛苦的滋味,也是难以忘怀的。
从10岁那年离开临县,我便很少再能吃到“凉菜”。及至后来到外地上学、工作,“凉菜”与我的距离,更是愈来愈远。听说晋西小城的饭店中,“凉菜”这道菜的名称如今已经被改为“家常凉菜”,这意味着,昔日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的这道经典名菜,现在已经成了临县人家的家常菜。
的确,时移境迁,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说到过年金木水火土查询表的吃,谁家也少不了鸡鸭鱼肉、山珍海鲜,但我最想吃的,仍是那碗临县的“凉菜”。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