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谁谁死。”11月的最后一天,王海鸣在越洋电话里对我们的记者说。那时的他还在庆幸们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别人身上,“这次听说不是我,反倒感觉轻松了许多,终于不炒作我了。”
但情况就这么急转直下,一如几天前的急转直上。昨天你是天王,今天我是,当事人的瞬间巨变几乎没有发生率,真正诱因还在的难以免俗———只说了台词一句,而他们配了八百个语气。风吹要炒,草动要炒,你说一句要炒,一句不说更炒,三天一锅爆炒,一天一碟小炒……滚滚浓烟,处处油星,天天厨房。
王海鸣寡言少语的个性让他了不少注意力经济,但也正因为此,他的每一次开口才更有分量。联想之前几次男足和女足的选帅过程,“炒谁谁死”在中国足球圈实在放之皆准。足协还没挑花眼,便已经悉数出动捕风捉影大搞海选,其“累累硕果”对决策者往往既是参考却也是。有人说搞科学研究是把样本无限缩小,恨不得把一头大象切成无数碳;而做足球新闻则是把事件无限放大。曲直天地间,不炒不知道,一炒真奇妙。
“炒谁谁死”的反噬效应则是失信们的“谁炒谁死”。笔者大学时代的一名新闻学老师说,国内的专业体育报已经越来越像互相办给对方看,对于“我有的你没有”的重要性追求,已经冲破了新闻真实性的底线,却忽略轻松的结果和简单的过程,才是受众的本原需要。
据说当年刘仪伟的发迹节目《天天厨房》在最红火的时期,也难比现在沈星在凤凰台当家的《私房菜》受欢迎。最大原因并不在于主持人外形上的区别。前者骨子里有浓郁的传统,油烟味太重;而后者一看就知道并不懂做饭,装模作样在你面前鼓捣,却很有种偶尔跟情人或老公玩情调的感觉。东哥格格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