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兴起的潮流,是自己下厨。食品安全越发让人担忧,且不说餐厅的卫生状况,光是各种添加剂还有虚假广告,就让对生活品质略有追求的人胆战心 惊。不过,问题来了,如今正当年富力强的一代,小时候大多被父母严加,两耳只闻读书声,十指不沾阳春水,遵守“君子远庖厨”的古训。现在回头想要再入 厨房,就是难事一桩。
好在有万能的互联网,尤其是孤身在海外的游子们,大多通过互联网搜索祖国菜谱,然体力行地。
现在就更加先进了,上网方便的智能手机风起云涌,相应的进厨房App也层出不穷,不如直接拿着手机进厨房。不过,首先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厨房App。大流量的3G套餐,这种时候就显示出优势来了,不过当然也要量力而行,把流量用在刀刃上。
一般来说,海量的菜谱是这类厨房App制胜的法宝。取之不竭的菜谱哪里来?一种方案是自带武功,比如从魅族系统转移到苹果系统的“美食杰”,就是以全取胜,有20万个菜谱。这样操作的菜谱比较专业,还有详细分类,对于新手来说非常有用。
但光凭自己,力量毕竟有限,就需要依靠社交化手段,有庞大的用户群,让用户“大家帮助大家”,学习其他菜谱的同时,也上传自己的私家菜。累计下 载量超过100万的“豆果美食”,走的就是这样的。“我们有来自网站用户源源不绝上传的原创菜谱,还有最真实的烹饪体验”,“豆果美食”的创始人之一石 捷这样说。除此之外,豆果美食还经常会在单元做食材专题,美食文章,让厨艺爱好者全面提升自己的“武艺”。
刚刚上线不久的“下厨房”,也很值得关注。这个App目前只在系统上线,但界面清新,易用性很强。它依托的也是同名网站,网站聚集人气的势 头很强,今年3月15日正式上线万名活跃用户。除了来自网站用户的各种菜谱,“下厨房”让人最为称道的功能是提供购物清单, “下厨房”的杨小姐介绍:“想好你要做的菜,再也不需要小纸条和手机备忘录来记录要购买的食材了!”因为“下厨房”本身就将食材部分做了专门的数据处理, 因此找好自己想要做的菜之后,出门就算忘记要买什么,只要查看这道菜需要的食材清单就可以,不会发生遗漏的问题。而这个App的社交气息更为浓厚,做好菜 以后可以拍照上传,和大家交流沟通,总结经验,互动感强烈。“一年下来,可以看看你又学会了几道菜?电脑上也随时可以看,还可以自动分享到微博。”杨小姐 对这个应用很满意。
下载量比较大的还有“网上厨房”和“食行天下”等等。其中“网上厨房”的一个功能也颇令人欣赏,与先想好吃什么再列采购清单的思不同,这个功能是让你打开冰箱看看家里有什么食材,把它们的关键字输入“eCook网上厨房”,看菜下锅来决定到底做什么菜。
而喜欢西餐或者日餐的人,也一样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App,好比Bigoven,How to cook everything,Japanese food recipe或者Cookmate,这些App除了前述的那些功能之外,还有更为细化的计算食物热量、厨房定时等贴心的功能,口碑也都不错。在欧美流行的 厨房App里,还有一个潮流是“播客(视频分享)化”:将名厨做菜的录影作为软件的主打,边看边学。这种做法倒是直观可感,就是估计流量惊人,在国内能流行起来的可能性不知道有多大。
还有一些App更为专门化,比如美国卖牛排的Omaha Steaks,也出了专门的同名App,教你如何选择牛排,如何烹饪牛排,几乎是关于牛排的一切的App。而主打日本寿司的Sushi Culture,则教你如何选择不同的鱼类来做不同的寿司。更多的当然是各种从健身考虑的食谱App,比如做的“瘦身六十餐”,口碑相当不错。
有趣的是,原本已经规模化的品牌,在App里却似乎没有占到太多便宜,“贝太厨房”和英国明星大厨詹米奥利佛(Jamie Oliver)也都做了相应的App,但下载量和评价数都不算非常理想。而从网站出发的后起之秀却似乎发展相对要好一些,比如“豆果美食”还被风投所看 好。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爆料,全天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微博期待您的关注。谭凯的妻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